发布日期:2020-5-21 16:15:19
环城绿带是上海市最大的跨世纪生态工程,全长98km,总面积为6208hm²。于 1995 年正式启动建设,共涉及浦东、南汇(现浦东)、徐汇、闵行、长宁、嘉定、普陀和宝山。其规划形态为 “长藤结瓜”式,即沿外环线道路一条宽 500m 的环状绿带为“长藤”,沿途适度放宽,布置 10 余个大型的主题公园为“瓜”。建成区域的绿带以生态为核心,与自然水系、湿地、田园风光等共 同构成具有生态防护、景观观赏、休闲健身、文化娱乐、公共服务、降音降噪、减排治霾、防灾、避难等多功能的城市公共绿地。
2019年环城绿带水体生态修复工程(环城绿带三林段)于2019年10月21日开工,于2020年5月21日顺利完成竣工验收!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
现场验收照片
工程概况
(1)水质
治理前本项目水体水质基本属于国家地表水标准(GB3838-2002)Ⅴ类和劣Ⅴ类标准,其中Ⅴ类水体有 9 条,劣Ⅴ类水体 7 条,水体17施工前是无水状态。
(2)水生态现状
治理前项目大部分水体底泥淤积严重,部分水体存在底泥漂浮现象,有恶臭;大部分水体水深较浅、透明度低、水生植物少、采光性差、水生态系统严重缺失、自净能力差;还有部分水体河道岸坡裸露,无植被覆盖,大量散落的腐叶层层覆盖在水陆交界处堆叠,给水体带来大量的污染物质。
(3)水景观现状
环城绿带三林段水网发达,但存在滨水驳岸单调、景观空间破碎、教育功能缺失等问题。
滨水驳岸单调:环城绿带水体(三林段)基本上不存在水生植物种植、景观营造等,驳岸单调且缺乏设计,影响使用者的滨水体验。
景观空间破碎:项目水体大部分未进行景观设计或空间营造,造成景观效果差、给人以死水一潭、缺乏活性的感受,难以满足周边人群的需求。
教育功能缺失:水体中不存在生态系统构成要素,难以满足以其作为教育范本、野游等使用人群对水生态系统的认知,使人自然认知有所欠缺。
治理前现场照片
工程建设目标
(1)水环境目标:水体清澈、水面清洁、无异味,建设完成后水体透明度≥80cm,杜绝治 理区段内藻类水华的暴发;
(2)水生态目标:恢复水体自净,构建水生态系统,使水体具有一定抵御外界污染的能力, 水质能够长期保持在国家地表水标准(GB3838-2002)V 类水及以上标准;
(3)水景观目标:因地制宜的打造自然水体景观,使水体达到休闲、娱乐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。
(4)水安全目标:建成后水体能够满足林带内雨水收集,符合防洪排涝的标准。
程治理重难点
(1)治理重点
①水体底质处理 良好的基地环境是水生动植物生长的前提条件,在项目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过程中,需对
水体基底条件进行处理,使其满足生态系统构建的基本条件。
②水生植物净化系统构建 水生植物净化是水体生态修复重中之重,项目建设过程中,要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种类,通过植物植株对水体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,从而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。
③水质提升、景观提升 根据各区段区位和场地特点,对水域水生植物进行设计,依据不同水位布置不同类型水生植物,达到净化水体与景观协调相结合的效果。
(2)治理难点
①部分区域清淤条件较差 环城绿带内植物繁茂,道路交通不畅,临时用电较困难,对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②外部水系带来大量污染物,汇入项目水体 项目水体周围存在居民区、工厂、垃圾回收站等,造成相邻水域,生活污水直排、垃圾渗滤液等汇入、生活垃圾乱丢等,逐渐影响到环城绿带内部水体。
③水体溶氧不足,需增加曝氧辅助措施 环城绿带内部水体多为半封闭型水体,仅存在与外界水系连通通道,易形成死角区和水体流动性差、溶氧不足的现象。生态修复工程中,需提高水体动力,增加曝氧辅助措施。
治理中现场照片
工程采用措施
工程建设后现状
经过生态措施治理后,本工程100%达到预期工程目标。
目前水体清澈、水面清洁、无异味,水体透明度≥80cm,治理区段内无藻类水华暴发现象;水质指标达到并保持在国家地表水标准(GB3838-2002)V 类水及以上标准;水景观效果明显提升,同时满足林带内雨水收集,并符合防洪排涝的标准。
山恒生态
致力于成为生态净水技术的领航者,
让家乡的河流清澈而美丽!!